胰臟手術基本上是消化外科較困難的手術之一,通常併發症及死亡率會較其它手術來的高,主因是胰臟相對於其它器官是較軟的器官,初學者若力道掌握不好常會造成胰臟的挫傷甚至撕裂傷,操作上的困難度較高。就解剖位置而言,胰臟恰好位於整個消化道的中間位置,很容易影響侵犯至其它器官,手術時常需要多器官的處理,這也是為什麼胰臟手術是消化道最困難的手術之一,通常只要胰臟手術能開的好,其它消化外科的手術相對是較簡單的手術。
胰臟的腫瘤通常會分成三類: 良性、低惡性度及惡性,不同的惡性度手術範圍會有所不同。
(1) 良性腫瘤屬細胞過度增生,還不至於有惡性的變化,通常切除完即能根治,常見的有黏液性及漿液性囊腫、偽囊腫、胰管內乳突狀腫瘤等,手術範圍只需要做腫瘤部位的切除。
(2) 低惡性度腫瘤即腫瘤已有惡性變化但仍局限於腫瘤內,可能少數有局部侵犯的可能但遠端轉移的機率低,如分化良好的神經內分泌瘤及固狀偽乳突腫瘤等,手術範圍也只需切除腫瘤部位,若有局部侵犯至其它器官,需將其它器官一併切除。
(3) 惡性腫瘤即腫瘤可能會侵犯至其它器官及有高機率造成淋巴及遠端轉移,手術範圍包括腫瘤、被侵犯的器官及淋巴清除等。
Ⓞ 胰臟尾部的解剖位置
胰臟位於上腹左側,其血管供應由脾動脈而來,胰臟恰好走在脾靜脈上方,胰臟尾部血流亦由脾靜脈回流至肝臟,由於胰臟尾部與脾臟血管錯綜複雜的關係,導致早期傳統手術針對胰臟尾部腫瘤的處理常需要連脾臟一起犧牲。
Ⓞ 胰尾部良性腫瘤/低惡性度腫瘤的手術方式:
由於是良性腫瘤通常手術範圍只要將腫瘤部位切除即可,若腫瘤位於尾部通常只需做胰臟尾部切除,但部分病人可能需要連脾臟一起切除。早期以傳統剖腹手術針對胰尾腫瘤切除,只有1成左右的病人可以順利保留脾臟,但由於微創手術的精進及可以帶來更好的視野及視角,脾臟保留的比率在微創手術己經上升至6成以上,這個進展我們已經在台灣外科醫學會及亞洲內視醫學會報告過,微創手術針對胰尾的腫瘤目前也成為手術的首選。
針對那些不能保留脾臟的病人分析,我們發現腫瘤大小是主要的決定因素,若腫瘤小於5分公,則9成以上的病人可保留脾臟,若腫瘤大於5公分則胰臟保留的比率會下降至3成且會帶來較高的術後併發症,其它的因素包括病人曾經有胰臟發炎過或腫瘤埋在脾門裡亦會影響到整體脾臟保留的機率。
至於低惡性度腫瘤如果術前評估侵犯至周圍器官及局部淋巴轉移的機率不高的話,通常局部切除即可亦可嘗試保留脾臟。
Ⓞ 胰臟尾部併脾臟保留手術方式
若腫瘤位於胰臟尾部需將脾臟動脈及靜脈至胰臟的所有細小分支一個一個綁掉,特別是脾靜脈的分支可能有20~30個小分支的血管,脾臟併脾臟血管保留是非常精細及耗費心力的手術。
胰臟尾部與脾臟血管分離完成圖
若因腫瘤大小造成脾臟血管受壓迫及沾黏,需將脾臟血管犧牲,脾臟血管一但被犧牲脾臟便會缺血,因此不建議保留脾臟,以免日後脾臟壞死膿瘍,需進行第二次手術。
Ⓞ 胰尾部惡性腫瘤的手術方式
由於惡性腫瘤容易有局部侵犯及淋巴轉移的疑慮,淋巴擴清是必要的動作,通常胰尾或胰體部的腫瘤淋巴走向是往脾臟跑匯集在脾門裡,將脾臟整個切除才能確保淋巴清除的乾淨度,所以在懷疑是惡性腫瘤的話,通常會建議將脾臟一起切除才能得到有效的淋巴擴清。另外這類的腫瘤亦容易侵犯至附近的器官,包括大腸、胃、腎上腺、腎臟及脾臟,這些器官一但被侵犯就需多器官的切除。手術方式則需評估腫瘤大小及周圍器官侵犯的情形,但若腫瘤太大或多器官被侵犯,則微創手術較不適合。若較局部的腫瘤或只有局部侵犯,還是建議以微創手術進行,通常恢復的時間會較快,也能早點進行後續的治療。
Ⓞ 該選擇微創還是傳統的手術方式
針對良性或低惡性度的胰臟腫瘤,微創手術是首選的治療方式,主要原因為手術恢復快、併發症少、傷口疼痛度較少及美觀,最重要的是能提供較高的脾臟保留比率,我們自2007年便開始以微創手術進行胰尾切除手術,在台灣算是較早進行微創手術也累積較多的經驗,針對良性或低惡性度腫瘤,脾臟能達6成以上的保留比率,5公分以下的腫瘤保留率更能高到9成以上,是全國最佳。
Ⓞ 該選擇機器人手術或傳統腹腔鏡手術?
微創手術包含了最先進的機器人手術及傳統腹腔鏡手術,機器人手術是近來年快速發展與科技結合的手術,對外科醫師有很大的幫助,簡單的說在腹腔鏡手術底下醫師只有兩隻手,在機器人手術底下外科醫師變成了有四隻手,四隻手打兩隻手當然比較厲害。機器人的好處除了有較大的放大效果(腹腔鏡:6倍/機器人:10倍),3D立體視覺對組織及血管判斷會較好,會減少術中併發症的產生,特別對於術中出血止血效果較好,穩定的機器臂能消除外科醫師手抖情形,最大的好處就是外科醫師可以一次控制4個器械,等於有四隻手在開刀。
個人的經驗用機器人手術幾乎不用助手的幫忙,可以獨立完成手術,有助於維持手術品質的穩定。相較於腹腔鏡及傳統剖腹手術底下助手就佔了很重要的角色,通常在較複雜的腹腔鏡或傳統剖腹手術需要與兩位助手的配合,除了專心在手術外還需分心去控制助手,時間久了專注力便會逐漸減少,機器人手術能讓外科醫師更專注地把手術完成。而助手的好壞亦會影響手術的結果,若今天跟外科醫師配合的助手比較沒有默契、經驗不足或不專手,手術的品質就會大受影響。對外科醫師而言最好的助手就是自己,只有自己知道自己需要怎樣的幫忙,組織牽扯的力道怎樣最適合不會造成出血或撕裂,所以機器人的四個手臂等於讓外科醫師有了四隻手,對助手的依賴減到最低,若經驗技術良好的醫師,幾乎是不用助手的幫忙。另外在術後疼痛恢復的情形,機械人亦會優於傳統腹腔鏡手術,主要還是在機器人手術動作通常較為精細可以減少傷口在手術中過度拉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0FGg2VqD4Q
(可上youtube看腹腔鏡及機器人手術的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0FGg2VqD4Q
(可上youtube看腹腔鏡及機器人手術的片段)
機器人手術最大的缺點就是價格較高,特別是在台灣便宜的醫療費用底下更顯的不親民(約需自費25~30萬以上,但在國外機器人手術自費的價格可能與手術費差不多,在美國甚至只有手術費的1/2 ~ 1/4),不過基本上還是建議病人考量自我經濟及保險支出下選擇適合的手術方式。
Ⓞ 脾臟被切除後會有什麼影響?
脾臟是人體的免疫器官之一,主要功能有造血及儲存血液等,在幼兒時期由於骨髓發育未完全,脾臟造血及免疫功能較為重要,等到成人後脾臟的功能主要為儲存血液及清除血球,免疫功能大部份由骨髓負責。就西方國家的報導,脾臟切除後最怕發生嚴重的敗血症感染,雖然發生的機率很低,在成人長期追蹤的發生的比例約1%左右,小孩比率較高約3%左右,但通常一發生就會較正常人嚴重,但這些報導都是西方國家為主,似乎東方國家比較少有這類的病例,因此針對脾臟全切除的病人西方國家會建議施打肺炎鍵球菌疫苗及嗜血桿菌疫苗(但在台灣大部份醫院都沒有嗜血桿菌疫苗),時間約5年打一次。
至於免疫力下降方面,韓國的研究指出,一但脾臟被切除後,的確病人感冒次數會比正常人來的多,至於嚴重的敗血症感染倒是沒有觀察到有這個現象。所以脾臟切除後還是多少會影響免疫力,建議定期施打疫苗,若有嚴重的感染請告知醫師有相關病史。
Ⓞ 胰臟尾部切除的併發症及死亡率
胰尾切除併發症發生率約15%左右,最常見的是胰液滲漏(6~10%)、腹內膿瘍(5%)、出血(5%)等。其實整個併發症發生大都與胰液滲漏相關,因為胰臟這個器官相對是較軟的器官,在行胰臟切除時胰管不容易完全關閉,主因除了主胰管外,整個胰臟切面可能有5~10個胰管分支,只要有其中一個分支關閉不全,可能就會導致胰液滲漏的情形。依手術型態來看,以微創手術來進行會比用傳統手術胰液滲漏的併發症來的少。
死亡率: 小於1%。
Ⓞ 常見胰臟手術併發症處理方式
胰液滲漏: 通常保守療法即可處理,將引流管放置較久的時間,等胰液滲漏情形改善即可。
腹內膿瘍: 若膿瘍較輕微可以抗生素治療即可,若膿瘍較嚴重需放置引流管,通常在電腦斷層或超音波指引下可放置完成。
出血: 若不幸發生出血,若是靜脈出血通常打止血針及輸血就能解決,若是動脈出血大部份以血管栓塞就能處理,少部分病人需再次手術止血。
其它如傷口感染、肺部感染、及所有手術皆需面對的併發症如中風、心血管阻塞等各有其不同處理方式。
Ⓞ 胰尾手術脾臟能被保留的比率
惡性腫瘤: 不建議保留
良性或低惡性度腫瘤
傳統剖腹手術: 10~20%
腹腔鏡手術: 60%
機器人手術: >60%
Ⓞ 胰尾手術的恢復過程
(1) 傷口痛: 是所有手術皆需面對的過程,但腹腔鏡已經比傳統手術減少非常多了,最常痛的位置是肚臍(胰臟腫瘤會從肚臍拿出,所以傷口最大約2~5公分),肋骨下緣、肩部或背部疼痛(這些位置通常是腹腔鏡打氣過程造成這些部位肌肉拉傷導致),若真的很痛可以請護理人員打止痛針,通常前兩天最痛之後疼痛便會慢慢減輕。
(2) 頭暈嘔吐: 這是麻醉藥代謝的導致,跟喝醉酒的狀況類似,通常6~12小時即可改善,若真的太嚴重可以告知護理人員幫您打止吐針。
(3) 發燒: 輕微的發燒(38度)左右,是手術常見的狀況,最常見的原因是肺部擴張不全,早點下床活動便可改善。若發燒超過38.5度,可能需注意是否有感染的情形。
(4) 腹漲: 病人會覺得腹漲的兩個原因,由於腹腔鏡手術需打二氧化碳進入肚子內,肚子會被撐開,肌肉被撐開一段時間後,病人術後會覺得有腹漲的感覺; 另一個原因是麻藥對腸子的作用,通常等麻藥退後腸子回復蠕動排氣後就可改善,可下床活動刺激腸胃蠕動可提早排氣。
(5) 進食: 通常手術後第二天就可以喝水,等排氣後再進食,較不會腹脹。
(6) 引流管: 通常會留置一支引流管,引流管的目的在於引流較髒的組織液或血水等,等乾淨或量少時再拔除,若量較多可回門診再拔。
Ⓞ 出院該注意什麼?
(1) 傷口換藥: 通常一天一次即可,可以洗完澡再換藥,若傷口有紅腫痛或分泌物流出(通常是肚臍的傷口),建議回診排除傷口感染的可能。
(2) 發燒: 若有發燒超過38.5度,請回診檢查。
(3) 飲食:可慢慢回復正常飲食。
(4) 運動: 日常生活皆可,若要簡單的運動像慢跑或騎腳踏車等,建議等2個月後,若較劇烈的運動,建議等3個月後。
Ⓞ 什麼時候可以上班?
傳統剖腹手術建議手術完3~4周後再上班。
微創手術建議術後2周後再上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