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手術名列台灣第九大癌症死亡原因,發生率約為萬分之一,60%以上病人診斷時都已經是第三期甚至是第四期,由於早期胃癌通常並沒有症狀,除了每2~3年定期胃鏡檢查並無法早期診斷。大部分病人都是等到有症狀就診才發現,此時大部分病人已經有淋巴轉移或遠端轉移,早期由於沒有好的藥物治療,因此絕大部分醫師都已手術為最優先的治療方式,但現在已經有較好化療及免疫療法等治療,因此針對第二或三期以後的病人,通常需多團隊整合討論,整合團隊意見,針對整體病人身體狀況及期別,設計個人化的治療,並導入化學治療及免疫療法等全身性治療,才能達到治療最好的效果,因此針對第二期(2b)及第三期病人手術通常不會是第一選項。
目前有許多研究證據顯示,前導化療對胃癌第二期(2b)及第三期病人相對於直接手術病人有較好的存活率,雖然絕大部分病人被診斷胃癌後都相當緊張,希望能先手術去除病灶,但在較後期病人通常癌細胞不會只存在胃部,絕大部分都已經有淋巴轉移,在血液裡也都有癌細胞,此時手術已非第一選擇,特別如果發生術後併發症可能會導致術後化學治療的延後,容易使在血液或淋巴裡的癌細胞更壯大。因此才會建議先進行化學治療及免疫治療(約4-6次療程),控制可能存在血液或淋巴的癌細胞,之後再進行手術治療,才能達到癌症治療的最好效果。
而胃癌手術治療效果與外科醫師的經驗及技巧有關鍵性的影響,主要在外科醫師對胃淋巴走向及淋巴擴清程度乾淨與否,因此個人認為胃癌治療最重要的因素在於選擇有經驗的外科醫師,除了能將病灶清除乾淨外也能讓病人有最少的併發症能提早進入後續的治療。.
以下為成大醫院胃癌治療指引,如果不幸得到胃癌,我們可能會安排下列檢查,以利於做好的癌症分期
(1) 胃鏡超音波: 判斷腫瘤侵犯的深度
(2) 電腦斷層: 判斷腫瘤轉移的範圍
(3) 腹腔鏡探查: 若腫瘤侵犯深度超過肌肉層或電腦斷層有明顯淋巴轉移,就可能會進行腹腔鏡探查,檢查是否有腹膜轉移或其它器官的侵犯。

